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大同

一方钟灵毓秀、沉淀精华的宝藏之地,

印刻了多元融合、交汇共生的民族性格;

大同,

一方兰若相望、妙相庄严的神圣之地,

再现了平等友善、安宁祥和的理想世界。

两汉时,大同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后经北魏平城的鼎盛、辽金西京的中兴,

孕育出一番僧侣徒众、塔寺并峙的佛国盛景。

让我们踏着历史足迹,

聆听回响在大同上空的梵语清音……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石雕高僧坐像

金代

1981年四老沟煤矿金代塔地宫出土

31

一座神秘的地宫

北方的佛国

大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民族融合之所,被誉为“北方锁钥”。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在这里碰撞,少数民族气息与汉文化因子在这里杂糅,同时西域文化、丝路文化、佛教文化的介入,促就了大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多元一体的边塞文明。其中,佛教文化的浸润使大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从汉代与佛教结缘起,历北魏平城繁盛发展,经唐末衰退,至辽金西京再度兴起,几经波折,几度兴衰,描绘出大同佛教发展的轨迹。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大同古城(网络图)

梵音的旋律

1萌芽时期

佛教自两汉之际经丝绸之路传入大同。山西通志》载:“通光寺,在城东北,汉明帝时建。”该寺庙与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建于同一时代。东汉时,佛教仅在上流社会有所影响,并没有普及到下层民众的生活当中。

2鼎盛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混沌,战乱频仍,老百姓深受统治阶级压迫和战争之苦,急需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另一方面,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首领需要借助佛教来加强对广大臣民的统治。因而,推动了佛教的盛行与发展

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兴建皇家寺院,请来了当时的佛教首领法果,主持佛教僧务。

453年,乱世初定,高僧昙曜受领皇命,带领三万吏民在大同武州山南麓营造石窟,由此拉开北魏开窟造像的帷幕。至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二千余,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

在这一时期,还建成灵丘觉山寺浑源的悬空寺、广灵的光明寺,奠定了大同地区厚重的佛教文化底蕴。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大同云冈石窟(网络图)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浑源悬空寺(网络图)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灵丘觉山寺(网络图)

隋唐时期,在大同地区较为流行的佛教宗派是华严宗和禅宗。唐武宗时,下诏废佛,大同地区的寺庙大多被拆毁,许多珍贵的佛经典籍丢失无存。

3中兴时期

契丹、女真原本信奉萨满教。后来统治者为了缓和民族冲突、稳定社会秩序、加快汉化和封建化的步伐,于是积极倡导和尊崇佛教,并开启了全民信佛的高潮,而西京大同地也进入了佛教复兴时期。巍峨雄伟的华严寺、庄严古朴的善化寺、精巧玲珑的观音堂等寺院建筑,为西京大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华严寺大雄宝殿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善化寺普贤阁

1115年,女真族建立了金朝,对佛教同样采取保护政策,以禅宗为主流,同时对辽末战乱时期遭到破坏的寺院进行了修复或重建。大同现存金碑《朱弁碑》及《段子卿碑》均记载了重建大普恩寺(今善化寺)及华严寺的紫褐师德、大师数十名及大批比丘,足见当时西京佛教信徒广泛,仍为北方的佛教重地。

发展的见证

大同市博物馆藏有一批大同四老沟煤矿金代塔基地宫出土的文物,包括佛像、版画帛画、化石等,从中可窥见金代西京地区佛教的繁荣盛况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风貌

大同四老沟矿位于大同市云冈区七峰山西侧的口泉河畔,东距大同市区25公里。1981年10月6日,当地居民在取砖时无意中发现了塔基地宫,消息一经传开,居民们纷纷前去哄抢地宫内的文物,后追缴回文物27件,其中线刻铜版画、帛画、石雕高僧坐像尤为珍贵。

四老沟砖塔始建于金代,塔身在文革中被毁,仅存地宫。根据地宫出土小石棺上的铭文可知,此处为金代僧人塔墓遗址。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石雕高僧坐像 金代 通高82、最宽60厘米 1981年四老沟煤矿金代塔基地宫出土

造像为墓主人通和尚法相。表情慈悲平和,眉目间流露出一丝柔情,看到他仿佛忘记了尘世纷扰,享受这静谧之美、希望之光。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白灰色砂岩质,圆雕。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身着双领下垂通肩式袈裟,内着僧衣,束带于胸前结节。宽肩阔胸,形态生动。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面相圆润,眉清目秀,鼻梁直挺,嘴唇微闭,大耳垂肩,眉间有一圆形凹槽。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大日如来佛铜坐像 金代 通高17.6厘米 1981年四老沟煤矿金代塔基地宫出土

大日如来姿态端严,双手合十,似微笑,似静默。金辉洒满他的面庞,也照进我们的心间。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由佛像、台座、背光三部分组成。大日如来佛结跏趺坐于台座上,螺发,眉间有白毫,身披袈裟。舟形背光,头光背光处圆形镂空,其余饰卷草纹,造型舒展流畅。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台座底部六边形,三层台阶式,向上二层逐级内收,蜀柱形束腰。台座上部椭圆形,正面呈搭覆布的样式,并在前方中部下垂为弧形,两侧下垂为三角形。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座背面椭圆形,光素无纹。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鎏金水月观音菩萨铜像 金代 直径3厘米 1981年四老沟煤矿金代塔基地宫出土

有一种自在,叫水月观音。放下忧愁烦恼,享受自在生活,这何尝不是人生的智慧?

铜质,通体鎏金,圆形。正面最外一周装饰12片小莲瓣,均匀对称分布,最上一片呈桥形,中间有孔,可以穿系。向内饰一周连珠纹,中部为观音菩萨像。菩萨头戴花冠,肩披帔帛,臂戴钏,头微颔,自在坐。圆形代表月亮,身体两侧环绕的湖石代表水,作观水中月姿势,故称“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的形象最早源于印度后笈多时代(公元6世纪中叶—8世纪中叶)埃罗拉石窟,该石窟出现一腿垂下,同侧手扶地,另一腿盘坐的菩萨造型。唐代画家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观自在菩萨的造型进行改造,之后在中国广泛流传,宋金时发展到高峰并逐渐世俗化。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北京法海寺水月观音壁画(网络图)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白瓷观音菩萨像 金代 通高17.8厘米 1981年四老沟煤矿金代塔基地宫出土

菩萨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双目微闭,神态端庄慈祥。半跏趺坐于椭圆形莲花纹台座之上。身形圆润饱满,上身着半披式袈裟,胸前饰联珠璎珞,手腕戴钏,下身着长裙,衣纹褶皱自然。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右腿盘曲,脚心向上置左膝上,右手自然放右小腿上。左腿下垂,足踏莲花,左手按于台座之上。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黄,胎质洁白细腻。从釉色、胎质来看应当为金代大同浑源窑烧制。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铜版线刻画

金代

1981年四老沟煤矿金代塔基地宫出土

他们具有摧破众生之烦恼,去除惑业之障难,惊觉众生的神秘力量。还不快来看看~~

铜质,长方形,现存8块,正反面均有刻画,共计16幅。细线阴刻作画,依所刻内容不同尺寸略有差异,画面布局均为四周以平行的双线条刻出边框,边框内分别刻佛、菩萨、天王、力士、童子等。线条流畅、人物刻画生动。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图1(正面)

长14、宽5.5厘米

菩萨立像。向右侧身而立,头戴花冠,臂着手镯,下身着裙,肩披帔帛,右手拈花,双足立于莲台之上。圆形头光。菩萨身后背景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刻菱形纹、线纹、水波纹。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图1(背面)

天王立像。头戴兜鍪,身着袍,外穿铠甲,披圆背肩巾,腰束带,衣袖翻卷。右手执剑,左手扶于腰间。足蹬云头靴,须髯飘扬,面向右,侧身立于山字形台座上。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图2

长10、宽3.8厘米

天王立像。头戴兜鍪,顶上装饰缨穗,身着战袍,外穿铠甲,铠甲下缘饰卷草纹,披圆背肩巾,腰束带,衣袖飘扬。右手执钺,左手置于胸间。足蹬云头靴,面向左立于山字形台座上。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图3(正面)

长10、宽3.8厘米

立姿供养菩萨。头戴花冠,下身着裙,肩披帔帛,双手合十于胸前,双足立于圆形台座之上,圆形头光。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图4(背面)

长10、宽3.8厘米

护法金刚立像。怒发向上竖起,怒目圆睁,身着战袍,外穿铠甲,披圆背肩巾,腰束带,衣袖飘扬。双手执钺,跣足。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大日如来佛帛画

金代

修复装裱后长34、宽17厘米

1981年大同市四老沟金代塔基地宫出土

画面最下部为束腰须弥座,其上为盛开的莲花。大日如来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面相饱满,头戴五智宝冠,下垂缯带,项佩璎珞,手臂戴手镯、臂钏,身着佛衣,双手结智拳印,背后有圆形头光和背光。

佛左侧为胁侍菩萨,面部圆润,头戴花冠,项佩璎珞,着手镯、臂钏,下身着裙,肩披帔帛,双手结印,面向大日如来佛侧身而立,圆形头光。

座左前侧为呈跪姿的供养菩萨,头戴花冠,项佩璎珞,肩披帔帛,右手托盛有香花的盘子向佛供养。

帛画虽然残损严重,但从残存的大日如来像仍可看出该画绘制技艺高超,是罕见的金代佛教绘画艺术珍品。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小石棺

金代

长42、宽23-29、高30-36厘米

1981年大同市四老沟金代塔基地宫出土

石棺,梯形,前高宽后低窄,砂岩质。棺盖上阴刻有楷书铭文7行,每行字数不等,共计86字,部分字迹漫漶,难以辨识。

内容如下:

西京大明禅寺先师通公和尚身骨/忍他□谤坚圆举古无/能似我师宗教齐行驱僻见智悲双运立全规雷霆普震声难信/日月孤明□/必疑前后相先三百载/古风独振/嗣曹溪/大金国大定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重葬

根据石棺刻铭,墓主人通和尚圆寂于大定十二年(1172年),生前住持西京大明禅寺。刻铭末行写“曹溪”,即禅宗南宗别号,被誉为“禅宗祖庭”,以六祖慧能在广东曹溪宝林寺演法而得名。“嗣曹溪”应为传承禅宗正法之意,指出通和尚为禅宗南宗弟子

此件石棺为梯形,而大同地区目前所见金代石葬具均为长方形,由此体现出该石棺独特的葬具形制。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经残片

金代

1981年大同市四老沟金代塔基地宫出土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马牙化石(5枚)

金代

长8.5、宽3、厚2.5厘米

1981年大同市四老沟金代塔基地宫出土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齿面有红色印泥痕迹。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四老沟地宫出土文物丰富多样,令人称奇。一尊尊造像,圆融超然,恬淡慈悲;一幅幅图画,庄穆威严,飘逸洒脱;一件素朴奇巧的小石棺,揭开了墓主人尘封已久的神秘面纱;一张薄如蝉翼的经书残片,道出了僧人高远深邃的精神追求。这是金人的审美,这是金人吟唱的“梵语清音”。

两座山下一条河对联(一条小河两座山求下联)

???

参考文献

白勇.大同金代僧人地宫的佛教文物[N].中国文物报,2019-11-12(8).

策 划:王利霞

摄 影:李 航

线 图:乔 支

文 案:王雅玲

资料提供:崔长春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公众号:李佰秒 微信:2646648137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0053670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qzhaolin.cn/1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