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书是作家的事跟读者有什么关系呢?话虽如此,但大多数人还是好奇写书的人是什么样的?读者总想通过作品窥探作家精神面貌。

钱钟书写《围城》,里面有个叫方鸿渐的人,他不好好学习于是从国外搞了个假文凭。读者看他写得这么详细于是怀疑作家本人也有类似的经历。
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想法那么是不是可以模仿他们来书写自己的故事呢?我是有这种想法的,大家或许也曾有过这个念头吧!哪怕你看影视作品时脑海里突然冒出自己是编辑导演的想法,这也是产生了创作的念头。
有创作念头必然心目中有标杆,想模仿他甚至是超越他。在众多文人心中曹雪芹无疑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红楼梦》人物多事情多,但总得开个头理清头绪不然读者就一头雾水看不懂。让读者看不懂这可不是作家想达到的效果,毕竟书写出来就是想倾诉内心找到知心人获得慰籍。

《红楼梦》主要是写贾府上发生的事情,作者完全可以以贾家为中心来写和他们息息相关的人和事。假如《红楼梦》一来就写贾宝玉衔玉而生,然后再写林黛玉。这样写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我想如此一来就会有下面这些问题:
寻常写法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这种写法很容易想到,也就是千篇一律的东西,对于这样的叙述方式多数人是会厌烦的。我们经常说叙述故事要有波折才好看,这种写法就像是一条直线,读者看完内心毫无波澜,那么自然难以触动内心的感情。
与中国人认知不符
我们中国人讲话重心通常在后面,一来就暴露重心的是老外。我们讲话是很有意思的,我们批评一个人的时候通常会先讲他的好处,然后再来个但是,但是后面才是重点。我想通了这个以后瞬间就明白了自己是怎么被心动女生拒绝的。你很好但是……
所以高明的作者会慢慢的牵引出重点,这样写才符合我们的认知习惯。似乎有一种探索的乐趣和慢慢深入剧情中心的快感。我们的情绪就被作者牢牢牵住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家要表达的内涵。

人们更喜欢有铺垫的叙述
作者先写和贾府有关系的甄英莲,贾雨村然后借冷子兴之口从贾府祖辈介绍到贾宝玉。冷子兴这个人物不必过多解读,他就是个工具人,是曹雪芹用来方便叙事的,跟本书内容核心不沾边。在叙述事情的时候多方铺垫,比如第二回这副对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副对联很简单,但寓意却很深刻。
估计作者自己也觉得这样写的却很简单但不够明确,于是有了下面的内容
如今生齿日繁,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享尊荣者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对于没有铺垫的叙述,读者读到后面往往觉得很突兀,就感觉作者想到哪里就写哪里很敷衍随便。
说来也怪,这种铺垫在搞对象时也是如此。自从读了《红楼梦》我也懂得了铺垫,想追到心仪的女孩得慢慢来做好铺垫,不能太快了。我们找人办事也是如此需要慢慢拉近关系,不能一上来就说你帮我忙,得先套近乎。
其实曹雪芹的高超写法又岂止这么一点呢?《红楼梦》就是常读常新,那个脂砚斋更是有事没事就翻着看,我也学学他。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公众号:李佰秒 微信:2646648137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qzhaolin.cn/16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