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功唢呐以其“高亢激烈,欢快悠扬,婉转凄鸣,深沉雄壮,宽广厚重”等特点,一直在武功大地上广为传奏。千百年来,这一首首精典的音乐曲目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只要那里有丧葬白事都有它如精灵一般嘹亮醉人的旋律,将悲伤的氛围营造宣染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让在场看热闹的男男女女和孝子孝孙们无不为之动容,泪流满面。唢呐音乐之美令人叫绝,真可谓独树一帜!尽管唢呐声声吹奏出让人心醉或心酸的曲子,但是,它在武功民间人们只能在白事上用它调节或增添悲哀的气氛,而不像周边县区或陕北等地一样,婚庆红事也请唢呐艺人吹吹打打,迎送吉祥。那么,武功民间为何有如此讲究?这里面还有一个悲惨传奇的故事呢!
说是自从元朝统治了关中,武功县的百姓家家户户就都没有过上安稳的日子,娶媳妇在也没有请乐工吹吹打打,高高兴兴,热热闹闹的宴请亲朋,他们和其它县的百姓一样处处受着鞑靼人的摧残与迫害。鞑靼人给每个村都住着骑兵小队,并且10家合用一个固定在公共场所的切面刀,更为可恨的是谁家娶了媳妇,第一晚必须鞑靼人先睡,生下男娃需先将孩子两个拇指割掉,防的是长大后握兵器造反,就这还要孩子管他鞑靼人叫“鞑”呢。吓得百姓们给孩子结婚都压得严严实实,有的甚至是放到女方或夜晚,悄悄么么,更别说待客。至于生下了男孩能藏则藏,能躲则躲,有的干脆把孩子模成黑色,装成女娃,或者让两口抱着孩子逃进.山里……。这时,县城里一王姓的唢呐艺人闺女出嫁,别看此女子个头低、人瘦小,但却肝胆忠烈,铁骨铮铮,对鞑靼人的所做所为早有耳闻,恨之入骨。便在洞房花烛夜将备好的砒霜下进鞑靼人的酒壶里,烈女子在婆家用温顺友善及欢笑的表情作掩饰,劝诱鞑靼头目及手下喽罗喝下毒酒。唢呐王在家里则坐卧不安,只能拿起唢呐吹起悲伤凄惨的《祭灵曲》,他心力憔悴,自知凶多吉少,一时间,竟和妻子儿孙抱头痛哭得跟泪人一样。此时,烈女子从容地和强盗们同归于尽。后来这个烈女的娘家及婆家人均遭鞑靼兵残忍地杀害。人们为了怀念这位烈女及两家十几口人无辜的丢掉了性命,下葬那天,武功及周边的百十名唢呐艺人自发的组织起来为其送葬,在广袤的原野上,面对黄天厚土吹起了震耳于聋的《三拿业》、《青天歌》、《乱地风》和《柳生牙》及《抱灵牌》,让人好不悲伤,好不揪心。从此,武功人给孩子结婚时在也不叫乐工了,好像谁和谁商量似的,其目的是让后辈人永远记住唢呐艺人为消灭列强,用结婚这一形式所付出的惨痛的生命代价是多么的让人敬仰与缅怀。
从那以后,武功人就是用过白事请乐工,抒发他们怀念亡人的悲痛心情,也算是对烈女失去生命的尊敬与回报。直至今天,在随着礼宾先生的“燃香,上香,焚香”,“举哀,哀止,三叩首”等礼仪口令的呐喊声中,唢呐的演奏也就随着祭奠的程序一步步进入到了一个高潮。这里面有唢呐独奏,也有齐奏,还有合奏。充分表现了武功唢呐在乐器、乐队的编排和板式运用,以及调式特点上所使用的曲牌和套曲变化的艺术特征。在与悠久厚重的先周礼仪文化巧妙的配搭与曲牌旋律和三拜九叩的礼节动作上,给观众与行礼仪之人有种豪迈婉转,悠扬凄鸣的空旷感和悠扬感,同时,更让人有观赏的价值,达到了教人为善,尊老敬老的效果。当然了,武功人欢快的时候,高兴的时候,惬意的时候,也就拿起杆杆唢呐,吹起段段曲牌,在春节文化活动现场,在唢呐大赛的舞台上,试比高低,尽情抒畅。《绣荷包》、《大开门》、《小开门》、《普天乐》、《上香楼》等一曲曲欢快热闹的曲目让人荡气回肠,《西凤赞》、《纺棉花》、《对门仁》、《雁落沙滩》等一段段婉转缠绵的曲子使人的情绪一下子低落深沉,倍感苍凉。曲子的表演把武功人不卑不亢,不折不挠,不事张扬,忠贞不渝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洽到好处。
武功唢呐的历史源远流长,据武功刘氏唢呐的传承人、著名的唢呐演奏家、86岁高龄的刘志海老人讲,唢吶得名其实是它善于发出"双索双拉"的音调,音韵高亢,就是简谱中的5和6,所以叫“唢呐”。唢呐是“五湖乱华”时,游牧民族的戎狄人入侵关中,占领关中后训练马队,传递信号留下表达心声的一种形式。时至现在,武功人称唢呐为胡人唢呐,我想这与古北方的游牧民族那个个满脸的大胡须有关,在武功民间如果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去世这叫白喜事,唢呐艺人给嘴唇上和两腮处贴上胡须,演奏双唢呐,为的是逗人一笑。也有人说唢呐是从西域的龟兹国传来的,所以称唢呐为“龟兹”。也有人说是汉宫内的伶人遭贬后留在民间的。不管怎么样,武功的过去唢呐艺人是没有地位、没有尊严的,唢呐艺人被称为“三教九流”里属“下九流”的行业,在武功民间即有“家有一斗粮,不做吹手王”的顺口溜。就是说家里再困难,也不去当吹鼓手。武功自古还有大户人家与乐人家不通婚的习俗。这种被贬为胡人之乐的艺术形式不知经历了多少代人的艰辛努力与艺术传承,才最终融入到汉民族儒家传统为主的礼俗之中,成为普通百姓在婚丧嫁娶中最重要的表演形式。
虽说经过岁月漫长的洗礼,但是人们对吹唢呐的人还是瞧不起有偏见,说什么这是胡人传下来的不祥乐曲,说什么吹唢呐的全是鬼子(龟兹),说什么见了鬼子不吉不利等等。所以,过事时用席围起个席棚场地,让唢呐艺人在里面吹奏,不能和人们见面,吃饭也只能等客人吃毕后才能用餐。的确,明状元康海被贬回家后,就是从事吹、拉、弹、唱被人们认为是下九流的事,他死后,不能入祖坟,归正位,加之他把一个富裕的康家给带成了到处欠账,死时只留下“鼓钹百付”别无它物,穷困潦倒的境地,怎能不让亲房后代唾弃漫骂他这不成气的败家子。现在,武功人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的陋习与鄙俗,视唢呐艺人为名角和座上宾。那一家过事如果请的乐工不硬或没名角,说明主家没有实力,把钱没拌响。所以,唢呐艺人现在也是七十二行里吃得最香的一个重要行当。
目前,武功民间活跃着三百多人唢呐演奏的队伍,有名气的艺人只有六十余人,能代表武功唢呐最高技艺的是武功镇菜园的刘氏唢呐和长宁镇镇东村的赵氏唢呐,以及普集镇南仁上显村的赵氏叽呐,也称小唢呐。刘氏唢呐讲究的是用鼻子换气,一口气能吹几十分钟或一两个小时,能达到如珠落盘,味正气足,如泣如诉的艺术效果。其双唢呐《滚龙袍》已被省、市选入志书,演奏的曲目《什样锦》在陕西省《曲艺》刊物上发表。而赵氏唢呐发展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第五代传人赵立会更是把表演唢呐的技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和水平,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用“唢呐四吹”竖起了一道最高的艺术丰碑。自创的“海笛吹戏”把秦腔、眉户、道情、歌曲全部串连起来,节目新颖大气有品味,受到观众欢迎与喜爱。赵氏唢呐要求眼、嘴、手、架子功各方面到位,其风格独特,韵正味长,悦耳动听。演奏《大升官》等三个唢呐曲目,均获省、市大奖。南仁的赵氏叽呐可谓是武功县民间艺术之精粹,其传承人赵跟会继承父亲赵志杰的绝技,在吹奏叽呐中不断探索努力挖掘,他演奏的秦腔《二进宫》,把生角、旦角和花脸三个不同人物个性的唱腔用叽呐演奏刻划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被西府群众亲切的誉为“叽呐圣手”。
在武功民间,唢呐吹得怎样关键还是要看唢呐艺人吹叽呐的功夫深不深,叽呐杆短且细,碗口小,吹奏起来像人说话一样,而且有韵味,富磁性,听的人和看的人容易跟随曲子的跳跃与吹奏人的精彩表演而进入曲目的情节当中,让人心潮澎湃,心旷神怡,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在,能吹奏好叽呐的艺人真是凤毛麟角,为数太多。武功唢呐则杆子长而粗,音洪亮且高,小巧门多,唢呐曲牌里民间小调居多,现有100多个传统曲牌,是武功唢呐艺术之魄力所在。比如《大开门》在武功上下塬演奏的指法差异很大,全曲节拍,长短都一样,表现的是一个热闹欢快的场面,但同一首曲牌在吹奏上可以用F、G等五个调式演奏,并且要求演奏者双肘抬平,目视前方,情绪饱满,慷慨激昂,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除此之外,唢呐双吹、口鼻同吹、唢呐喷火等技巧性唢呐演奏都是武功唢呐的精彩看点,这些则需要功成艺高的名角演奏。
关于武功刘氏唢呐,《武功县志》就有“明正德年间,刘氏唢呐和康海培训的浒西庄民乐班切磋交流”的记述。并且还有“菜园村刘氏唢呐民国时义务为官府接送官员、祭祀城隍、文庙、姜嫄、后稷、苏武等仪式演奏助兴”的文字。刘氏唢呐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传承,刘志海老人已经是第二十七代了,刘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部队服役时,参加了西北军区第三届文艺检阅汇演,他光荣的为彭德怀、贺龙、王震等国家领导人演奏了《对美人》、《百鸟朝凤》等唢呐曲牌,获得重奖。古稀之年,老人又不辞劳累和辛苦编写整理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武功刘氏唢呐曲牌选萃》一书,收集刘氏唢呐36支曲牌。可以说是武功唢呐的艺术精髓,我们应当重视它,保护它,并把它记录好,传承好,发展好,让这一民族魂宝发出更大的光芒!
也许,正是礼仪深厚的武功人用苍凉哀婉,欢快热烈,直入心肺的唢呐曲目抒发情感,抒写生活,表达美好,才有了为人处事这刚直不阿,刚柔相济的品质和作派,才有了这生生不息的唢呐艺术作品之精萃。愿武功唢呐走出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
杜晓辉,字建辉,男,陕西武功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咸阳分会副会长、武功县文联主席、武功县作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武功创作基地主任,创办《有邰文苑》文学期刊,任主编。中国文联第20期全国市县文联负责人研修班学员。主持编写了《武功文联志》。作品散见于《文艺报》《解放军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华英才》《作家报》《陕西日报》《延河》《黄河》《延安文学》《西安晚报》《咸阳日报》等国内报刊网络。“苏武里贯考析”一文入选2015年至2016年成人高考教材。著有散文集《故土情思》《望我故乡》《盛世印迹》、诗集《溪水流韵》。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公众号:李佰秒 微信:2646648137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qzhaolin.cn/2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