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我们知道,朱元璋推翻元朝在中原地区统治的过程中,创建了勋爵制度。
这种勋爵制度随着明王朝的建立,也是在不断完善的。
简单来说在明朝,封功臣以及外戚主要有三种爵位,也就是公、侯、伯。除此之外,还赐予功臣丹券,还有封号。
封号有四等,其中辅佐太祖平定天下的称为:开国辅运推诚。随成祖起兵的称为:奉天靖难推诚,还有其他两种。
对于文臣和武将,又有所不同。武将一般称为:宣力武臣。文臣称为:守正文臣。
此外每年赏赐禄米的多少按照军功大小有所区别。
对于已经赐封爵位的,后期又获得军功,那么爵位不变或者加一级,禄米也随之增加。

影视剧中的韩国公李善长
朱元璋在位期间,一共有三次较大规模的封赏。
第一次在元末群雄纷争的时候,朱元璋就承袭元朝爵位制度,以吴王的身份封徐达等人为国公、赠给死事的武将为国公、郡公以及侯、子、男等,目的是拉拢心腹干城。
在考察了浙江台州吴越王后裔钱允一家藏的唐代铁券后,确定了明代的铁券的形制。这为后来给功臣颁发铁券做好了准备。
第二次是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朱元璋与翰林学士宋濂共同确定了基本的封爵原则,也就是“列爵五等,非有社稷军功不封”。
这一年的十一月,徐达、李文忠等从外作战返回,朱元璋封李善长、徐达等六人为公,汤和、唐胜宗等二十八人为侯,不久之后,又封刘基、汪广洋二人为诚意、忠勤伯。
具体到每个人是什么军功?主要依据是“运筹帷幄”、“平中原”、“平江淮”、“平江南”、“北征”、“南征”、“累战”。
第三次是洪武十年(1381),以“平西番功”封沐英为西平侯,两年后,再以同功封蓝玉等十三年为侯。
与前朝的封爵制度相比,明代的封爵制度原则性更强。王爵只授予宗室,异姓大臣生前不能封王,而公、侯、伯是“非社稷军功不封”,具有军事贵族制度的特色。由于有严格的受封条件,所以明朝初期防止了爵位的泛滥和假冒。

影视剧中的诚意伯刘基
我们知道,爵位和封号以及铁券都是对功臣的犒赏,也是朱元璋建立勋爵制度的初衷。
下面我们简单地聊聊封号。
就以徐达的封号为例。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来李善长排名第一,后来爵位被革除,这样排名第二的徐达及其后代成为了明朝第一功臣。
他的封号全称是“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进封魏国公参军国事食禄五千石”。
这个封号当中,公是爵位,其中魏国是国名,也就是说魏国公是郡国加上爵位。其他比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
明朝王世贞总结了爵位名词一般都是“国郡邑名”和“取事名”两种。
比如府州县名加上爵位,那功劳就小一点,比如河南侯,定远侯。而郡名爵位不给予活着的人,一般用于死后追封。比如花云死后被追封为东丘郡侯。
开国辅运推诚,是指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的,都是这种特定格式,宣力武臣,表示是武臣,这个在前文当中提过。

影视剧中的魏国公徐达
那么什么是“取事名”呢?
我们知道刘基被封为“诚意伯”,汪广洋被封为“忠勤伯”,这里诚意、忠勤可以看作是对刘基、汪广洋本人性格特征或者功勋特色的一种描述。
至于“特进光禄大夫”及“左柱国”分别为散阶、勋官。“特进光禄大夫”是最尊贵的散阶。只有李善长、徐达等六位国公以及中山侯汤和等功劳最大的人才有,后来封功臣,就没有特进荣禄的头衔了。
“太傅”和“中书右丞相”是实品官职。
“参军国事”是公爵独有的特色称号,仅限于洪武初年。参、录军国事之类的官号最早是朱元璋赏赐常遇春的礼仪性的称号,这类称号主要就是赏赐给能参与决策国家大事的重臣。
“食禄五千石”表明徐达所领的禄米是五千石。洪武初年所封功臣一年所享用的禄米在五千石到六千石不等,还是根据功勋大小有所区别。
在洪武初年,一般不是真的提供禄米,而是赐予这些勋贵田地的租税来保证禄米 的。
此外,朱元璋还对爵位的承袭做出了规定,具体工作则由吏部封验清吏司主管。
勋臣的爵位有“流”有“世”,还是按照功劳大小来确定的。世爵勋贵的子孙可以世袭爵位,老子是公,儿子还是公,孙子也还是。流爵勋贵的子孙可以世袭指挥使等高级武官。这种安排表明流爵仅仅是对功臣个人进行嘉奖,他的后代不再进入勋臣行列。
世袭爵位一般依据嫡长子优先的原则。比如洪武十年,邓愈死后,长子邓镇承袭爵位。如果勋臣没有后代,则爵位被革除。
明朝宫廷大宴群臣采用什么礼仪? 励志青年庄廷鑨因为想修明史,结果惨了,被抄家问斩 千古一帝始皇地宫之谜,有没有水银、长明灯?皇后在不在? 明代皇帝的膳食到底由谁负责?真的是尚食局吗?还是其他的机构? 顽童少年天子明武宗朱厚照,最喜欢当将军带兵打仗 明太祖朱元璋开局一个碗背后的女人——马皇后 明朝本地乞丐斗杀外地乞丐,反赖好心人的案件审理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公众号:李佰秒 微信:2646648137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qzhaolin.cn/6206.html